“牛皮村”不再吹牛皮,小薺菜讓村民有底氣
我們在這裏幹活,離家近,一天能掙100多塊錢。”11月21日,天氣乍寒,虞城縣劉集鄉劉皮村東邊一窪綠油油的薺菜地裏,人頭攢動,數十名村民在那裏收薺菜,種植大户劉建設一邊彎着腰收薺菜,一邊和記者嘮嗑。
舉目四望,只見數百畝薺菜地裏,每個地塊都有人在忙碌,大家收菜的收菜、裝筐的裝筐、外運的外運。不遠處的村頭上,有村能人李闖利用村扶貧車間創辦的豫興源食品有限公司,這裏不斷有村民拉着滿車的薺菜進去,開着空車出來。大家的臉上都綻放着收穫的喜悦。
“俺村現在80%以上的人都在種薺菜。”村黨支部書記盧英民告訴記者説。劉皮村距黃河故道不遠,轄4個自然村,1545人,耕地2500多畝。據該鄉黨委書記劉偉介紹,該村原是劉集鄉一個普通的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小村,沒啥特殊產業,發展滯後,但村民心裏不服,依舊説話硬氣,因此常被周邊村民取笑,説劉皮人“吹牛皮”,劉皮村也漸漸被外人叫成了“牛皮村”。
近年來,村黨支部帶領村“兩委”班子成員立足村情找原因,並多次到外地考察學習,最終確立了“強化基層組織、發展特色種植、大力發展集體經濟”的思路,決心大力發展特色訂單農業,向土地要效益,靠創新找出路。
2017年,劉皮村招商引資了豫興源食品有限公司,打開了特色種植業、加工業的大門。村裏又在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商丘支公司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,創新實施產業幫扶,依託當地龍頭企業科迪集團食品公司對甜玉米、薺薺菜的巨大原料需求和甜玉米生長週期短的特性,麥收後種甜玉米,甜玉米收割後再種植薺薺菜,從而改變了傳統種植小麥、普通玉米“一年二熟”的種植模式,可達到小麥、甜玉米、薺薺菜一年三熟。
在豫興源食品有限公司,村能人李闖正和前來送薺菜的農户交談。2017年7月,李闖在村“兩委”的支持下,入駐村扶貧車間,開始加工薺菜。同年10月,在原有加工車間的基礎上,又新建了生產和包裝車間,在村裏與客户簽訂了薺菜、甜玉米收購合同,流轉村民土地1200餘畝,薺菜與甜玉米錯時種植,工人採取雙班倒,全廠全班有95人24小時上下班,產品遠銷江、浙、滬、魯等地,50餘户村民通過在這裏上班實現增收。
村民付留根年齡大,有點耳背,但他眼不花、手腳麻利,“我上個月領到2000多塊錢呢。”老人高興地説。
在劉皮村,因正值薺菜收穫季節,記者不時遇到匆匆忙忙的村民,一打聽,不是去收薺菜就是去賣薺菜。據村黨支部書記盧英民透露,村裏1500餘人,僅薺菜大户就有20餘家,有的是自己種植,有的通過流轉他人土地進行種植。種植面積從幾分到二三十畝都有。在薺菜收穫季節,村裏超過八成人從事薺菜產業,甚至帶動周邊村莊數百村民也加入了這一產業。
村民盧宇成以前是村裏有名的困難户,現在自己種植薺菜,又流轉了部分村民土地,共種植了20多畝薺菜。今年風調雨順,薺菜長勢良好,市場行情也好,按保守計算每畝收成4000斤,每斤1元左右,這一茬收成就在七八萬元。他一邊裝車一邊高興地説:“俺真靠薺菜脱貧了。”
小薺菜成了香餑餑,村民有了收入,村裏各項工作也順暢了。村黨支部書記盧英民在鄉黨委、鄉政府支持下,把村中道路翻修一新,村裏十多個坑塘由多年的垃圾坑變成了碧波盪漾的荷塘,村中街道文化牆連接成片,村中成立了紅白理事會,人居環境整治取得巨大突破,鄉風也越來越文明。
村民盧福營,原來家中生活拮据,80多歲的老母親孤身一人住在村東頭的破屋裏。在村“兩委”的支持下,他種植了6畝薺菜,一下翻了身,家裏新蓋了樓房,老母親也被接回了家,兩口子悉心照料。如今,他家連年被評為村“五好家庭”。盧英民説:“村裏準備年底授予他兩口‘孝子’和‘好媳婦’稱號呢。”
面對劉皮村現狀,該鄉黨委書記劉偉高興地誇讚道:“‘牛皮村’如今不再吹牛皮,小薺菜讓村民有了底氣!”(商丘日報記者 劉建讜 通訊員 謝衞勳 )
來源:商丘網—商丘日報